美國期貨專家經驗談---分析師同投資人的角色不同

2012-08-25 14:20

 

郭鑒鏡 編譯 2001年04月17日 10:41

室內的暖氣已成為多餘,須打開一扇窗;小孩出門,總要叮囑稍減一些衣服。枝頭的嫩芽更加豐滿,漸漸開始舒緩。清早,出去晨練,路邊的楊柳林分明在擴散著一種久違的訊息-----又一年春天在悄悄地向我們走來。

我總是希望期貨界的朋友永褒春風滿面。然而,面對激烈爭奪的市場,我常常詫異於一些投資人竟不憚於眼前的險象,高唱"愛的奉獻",勇敢地投身于"自信"的"一擲中,全不顧期貨市場是理智的風險投資,而不是道義的溫床。我已慣于高負荷的工作,但每臨期貨投資,總是左顧右盼,忐忑不安。我們還是要謹慎為好,我們還是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多好的話啊,他老人家-----中國窮了那麼多年,現在和英美這樣的"麗國"還有不小的差距,然而我們這些期貨"業主",正是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來分析LME:做銅鋁期貨說到底不就是主要分析和把握國際價格的走勢嗎?多不容易啊,有一天面對洋人,他們為你對國際經濟及銅鋁價格走勢的頭頭是道雙眼發亮,甚至是折服!中國的期貨才剛剛起步,我們正在向著好生活努力;看著期貨投資者大把大把的血汗錢因失之偏頗,在期貨市場輕易隨風而逝,我總不是滋味!我們要"縛住蒼龍",因了期貨是科學,因了期貨不偽善,因了期貨從來沒有不講理,因了期貨相信"存在即合理",因了期貨是絕對的“自由市場”,因了期貨慧眼識英雄,因了期貨可以使你"完美",因了期貨是這般自由,因了期貨摒棄一切虛假與泡沫,因了期貨是一門大學問。

又一年匆匆而來。操盤間隙,繼續搜羅整理一些期貨經驗之談,獻給多年合作的和訊網,並與期貨界同仁共勉!讓我們攜手共進吧。-------編譯者

有著近20年市場分析,及投資經驗更深的葛籣*林深知期貨市場中分析師和投資人扮演著不同角色。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投資人很可能會在虧損頭寸上損失得更大。

林是葛籣*林公司的總裁。該公司主要是通過定期舉辦講座及發佈市場訊息來向投資者介紹期貨知識,並發佈一些市場研究報告。他編輯發行的雙週刊《期市瞭望》和《期市每日快報》深受讀者歡迎。他在美國和歐洲舉辦過多次講座,製成了20張光碟。葛籣*林是《走向成功TRB系統手冊》的作者。

70年代,葛籣*林易開始從事農產品期貨保值業務。此後,他開始從事經紀業務、市場分析及期貨講座。這期間,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投資交易。他幾乎完全依靠自學。為了取得成功,他常常是篤志力學,堅持不懈。

"當我從經紀業務撤身之後,開始從事市場分析及期貨講座工作。每天,我要花12-18個小時來研究市場。"他說,"我盡力探索、挖掘與市場相關的一切因素。"

後來,他意識到,儘管過去的經紀業務有助於他搞市場分析,但這種相關性又常常有礙於實際投資業務。"市場分析師同投資人也許可以相互依存,但他們的角色不同。"

投資人入市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他往往根據自己制定的底線來操作。”但是分析師的主要目標是瞭解和判斷市場的走勢。他對市場未來走勢研判的對錯決定其工作價值。

早期在談到如何成為優秀的投資人時,葛籣*林說:“我認為馬克*道格拉斯說得好,越是優秀的分析師,他在投資時遇到的困難就越大。如果你不能正確區分兩者的關係,投資人往往更關注對市場走勢判斷的正誤。而市場不會如此這般,它會卷走你的錢。”

所謂“底線”,就是投資人心理可承受的虧損價位。當市場出現背離預期走勢的情況時,投資人願意就此認虧出局,而不是死守虧損頭寸,爭取驗證自己的正確。

“投資人必須充分利用手中的一切技術分析方法,或者是一些交易原則,”林說,“許多人從不區分分析師同投資人的差別,所以好多人入市,並不是努力去獲取最大利潤,而是盡力去證明自己智商的祟高。之所以這樣,他們往往在出現虧損時,仍牢守頭寸;若是認虧出局,就等於是承認自己的失敗。”

林補充道,與其說分析師在預測未來價格的走勢,不如說是在羅列市場可能發生的情況。

“我象醫生一樣工作。”他說,“我用心診斷病人,檢查病人的病症,然後對症下藥:一部分依據實際情況,一部分來自多年積累的經驗——我會從表面現象之下辨別出一種‘可能性’,它往往就是‘結果’。”

林說,分析師可以向投資人提供潛在的商機,但是投資人必須建立自己一套投資戰略。資金管理在期貨交易過程中十分關鍵,他解釋說。

“入市前,投資人對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額度要做到心中有數。”他說,如果市場風險超過預定的心理防線,投資人該放棄這次交易呢,還是尋求別的技術指標,順市而為?”

投資人必須清楚止損位置。“是設在投資人心理可承受的虧損位置呢,還是在市場運行到某一價位區,在該價位區證明投資人預期是錯誤的?”

他們必須有效利用投資基金。比如不同的期貨市場,應持多少頭寸。一個標準普爾合約同一個燕麥的標準合約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應該明白,每一項交易投多少資金最合適,以便保存實力,在今後的期貨交易過程中獲勝。

林從少生長在美國西部南達科塔的農場上,當他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的時候,就對豬肉期貨市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曾經和父親在農場上一起養豬。”林說,“我父親不大注意市場價格變動。但是我開始跟蹤豬肉市場的走勢。這期間,我在一本叫做《成功農事》的雜誌中看到一篇文章,論述豬肉價格的週期:文章分析說,豬肉每3-5年就步入低潮,期間會走高。”

“這篇文章激發起我極大的興趣。我斷定,其中必有道理。”因為每次豬肉價格上漲時,我們手頭豬肉往往有限;當價格下跌時,手頭貨物卻十分充足。”

70年代,年輕的林還在務農的時候,他就開始傾心研究基本面及期貨理論。他盡可能同大經紀公司及代理機構取得聯繫,積極參加各種期貨研討會。70年代後期,他說:“我意識到,期貨市場對我的誘惑力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工作。”

他想做一名職業分析師,但由於職位有限,他開始做起經紀人。由於分析師職位始終沒有空缺,他自己在業餘也操起期貨分析工作。起初,他幫助農民瞭解市場,然後在1985年發行自己的分析報導PATIENCE AND DISCIPLINE。

兩年後,林加入了艾奧瓦州的OSTER COMMUNICATIONS。他在那裏擔任《期貨收市報告》(後改名為《期貨趨勢》)的編輯,一干就是十幾年。1997年,他自己創立了葛籣*林公司。

林自認是一位嚴謹的投資人,交易過程中遵循一套嚴格的交易原則。“我是長線投資者。”他說,“我的頭寸往往放幾周乃至數月之久。我盡可能走完一個趨勢。當市場出現突破行情時,我就會大舉入市。我不知道何時出現突破,但是我會設定一個價位,等待時機。市場一旦如期突破,我就順勢跟進。這意味著市場已經走出振盪區間和盤整格局。”

他坦陳:“我最青睞的市場並不比我偶爾光顧的市場回報高。原因就是我對後者更加謹慎。”

除了熟知農業背景外,林還涉足並取得滿意戰果的行業還包括:債券、股指、外匯和玉米期貨。“只要市場有波動,我就投資。”但是他不做木材期貨,因為木材交易成交清淡。

交易時,林決不全部依靠基本面的研究,“想要準確分析基本面需傾注超常的腦力。”他說,“研究基本面常常使我坐失良機。”

林自稱是技術派投資人,尤其是在選擇入市和離場的點位。但是,在擔任分析師時,他甘當“市場的小學生”,除了分析技術圖形外,他還研究市場的其他方方面面。

“技術分析本身不能準確解釋市場。”林說,“基本面分析也不能,那些按市場情緒相反方向交易的人也不能。”

“如果你能把以上幾個方面融合起來,你就可以準確分析市場行為了。”

林一般不參與近年來興起的場外交易。當然一些特殊情況例外,如海灣戰爭期間,或者是在盛夏季節的糧食交易。他說一天交易結束後,應該遠離市場,好好休息一下,以便保持充沛的精力。

我喜歡戶外活動,如踢足球、釣魚、讀史書等等。積極參加教堂活動對他顯得尤為重要。他還常常利用業餘時間照看在艾奧瓦州家中一英畝的小花園。據他講,小花園對他的投資交易頗有裨益。他建議投資者在和諧的環境中進行交易。當他感到疲憊時,他會步出辦公室,除除草,採摘一些草莓。除了要有理想的環境,他還鼓勵投資者尋求符合自己個性的投資交易方法。

例如,一些投資人白天忙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家,由於身心疲憊,心情煩躁,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或是踢打自己的小狗出氣!這樣的人趁早不要白天交易。還有一些人,他們是長線投資者,但在交易過程中,總是每隔5分鐘就忍不住檢閱一下價格走勢,審視一番技術圖形,這怎麼能行?“你必須把這些關係協調好。”林說。

儘管他是通過自學走入期貨市場,但是他很少固執己見,相反,他常常是“對市場採取吸納的態度”。

他將市場價格走勢圖掛在牆上,然後細細地研究。他常常訂閱有關的圖書雜誌、光碟,認真學習。他說這不是為尋求“致勝密決”,而是學習好的思路。

“我今天訂閱的材料,即使是最糟糕東西,也可以提供有益的觀點供我借鑒。我很少在期貨市場上花幾百元去冒險,可是我願意花幾百元在學習材料上冒險。”林說。

他對初入市者的建議就是“入市前花大力氣苦心研究”。然後開始交易時,要少量少量地投資,這樣損失也相應較小。

“開始階段,少做少賠是學習期貨的好辦法。”林說。

他鼓勵初學者在交易時要制定完整的投資計畫,包括對市場變化應做出的反應。例如,當他認為玉米價格將會上漲時,他做了多;他還應該計畫好,如果市場走勢相反,應該如何應對。

林認為期貨市場最大的錯誤就是交易時盲無目的,漫天下單,或者說制定計劃而不遵循計畫。“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任何傻瓜都能入市,只有智者才知道如何出局。”林說。